最近两年陶瓷行业不平静。要么是陶瓷品牌“搞事”,要么是陶瓷企业“被事搞”。
先说搞事的。“搞事”是一种主动行为,有“大搞”和“小搞”。企业的战略转型、重要战术转型算是“大搞”,如:此前低调的制造厂家开始高调做品牌,以前以批发渠道为主的开始建专卖店,以前卖抛光砖的转型做仿古砖等等。小搞,则是为了更好服务客户,更进一步提高知名度,做一些“微创新”,如,终端扶持力度加强,团购活动升级等等。搞事的品牌一般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企业。或因“百亿”目标而冲刺,或由于前两年销售不尽如人意想做出变革,但总体而言,一般都是营销策略上的“搞事”,属于自我进化。
而一些不想搞事的企业往往“被事搞”。这类企业,往往注重生产,不重视营销、更不注重“附加值”。企业以制造为主、产品以中低端为主、价格以偏低为主、销售以批发为主。因此,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大,会有越来越多的麻烦与头痛之事——最近两年最突出的,体现在因环保督查引发的停产。曾听一些小企业感叹,今年点火本来就很晚了,隔三差五这个检查那个突击执法,工厂没办法正常出货。
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目前的市场环境,对产能过剩的陶瓷行业来说,无疑是“逆水”。经销商的门店,要费更多的精力才能接触到客户,而更多的客户,已被其它渠道截获。如果没有品牌的支撑、服务的支持,获取订单可谓难上加难。终端市场如此,倒逼陶瓷厂家提供更多的产品创新、服务创新,这就要求企业尤其是品牌市场部要“会搞事”。
只有会搞事的品牌才能赢得年轻一代的消费者。而从目前的陶瓷企业来看,也只有“年轻”的品牌才更会搞事、有新玩法——如冠珠、欧文莱、依诺等品牌都在玩的创意营销。
有些人可能会认为,我的工厂、产品都还有一大堆问题呢,哪里有空去思考打造品牌的事?对此我的观点是,打造品牌与否和是否有工厂、制造实力大小并非划等号,没有工厂,一样可以打造品牌。而没有品牌思维的,即使有再强的制造实力,也只能盯着“生产成本、产品价值”来做生意。
在生意好的时候如果没想过做品牌,在生意难的时候,打造品牌谈何容易?但如果不想被“环保停产”绑架,不想被“运费上涨”“原材料上涨”绑架,还是要问问自己:敢搞事吗?会搞事吗?能找到搞事的人吗?